项目 |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

工程日期: -  规划范围: 工程日期: - 返回列表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今年6月8日的文化遗产日,新华社重刊习总书记在福建指导工作时撰写的《福州古厝》序,在福建、福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把文化遗产保护、名城保护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高度。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举行了福建全球推介活动。活动以“新时代的中国:生态福建 丝路扬帆”为主题,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长期以来,清华同衡深度参与福建省各地的遗产保护工作,在福州、泉州、武夷山、宁德、平潭、漳州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在地经验,持续陪伴、守护着福建的文化遗产。本系列文章将陆续分享我们在福建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16_meitu_1.jpg


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温陵”,是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城市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1983年,泉州市政府首次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拉开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序幕。2015年,清华同衡和泉州市院成立联合项目组,正式开展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22_meitu_2.jpg

▲乾隆版《泉州府志》城池图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27_meitu_3.jpg

▲道光版《晋江县志》城池图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31_meitu_4.jpg

▲1922年泉州工务局测绘“泉州城市平面图” ,陈允敦教授根据实际调查有所修正(左)

▲本轮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综合保护区划图”(右)


清华同衡与泉州结缘于20年前的《泉州市古城保护整治规划》,多年深耕于泉州名城保护的各个环节,先后完成西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城市设计,晋江五店市、石狮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晋江市传统民居建筑(群)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泉州“海丝”申遗点环境整治方案设计等不同类型的遗产保护项目。泉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了肥沃的实践土壤。在泉州,同衡驻地团队与地方保护规划管理部门、本地合作团队一道,在实践中相互学习、陪伴式成长,共同摸索出“以规划为引导,以落地实施为目标,融合规划、建筑、景观、市政交通、运营等为一体的全链条式”的驻地工作模式。


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项目,是对泉州保护长期实践经验的全面整合,也是应对新时代名城保护发展要求的创新探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01  项目背景


1.从“东亚文化之都”到“世界文化遗产地”

泉州继2013年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后,2016年,又以“古泉州(刺桐)史迹”之名,正式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迈进。本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同期推进,积极拓展了价值特色的内涵与外延,搭建起全域遗产网络,探索遗产地城市发展管控路径,助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2.“一带一路”战略引领,文化交流带动城市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为泉州搭建起对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平台,开启了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本次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着眼于协调保护、展示、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价值特色共识为根基,以活化利用为保护目标,以空间资源配置为工具,谋求历史文化名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存量规划”推动规划实施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存量规划时代,城市发展重心重回旧城,人居环境品质低、历史文化价值高的双重属性,对规划实施管理提出了现实挑战。本轮规划修编直接面向保护管理与规划实施,围绕市委市政府“老城提质”的大方针,以院落为管理单元,以近期项目库为抓手,以规划促进实施,以规划推动管理,实现存量规划时代的精细化转型。


02  四大理念,统领泉州名城保护规划修编


理念一:以“大泉州”视角,拓展名城保护体系

空间维度上,山、江、海共同构成了泉州的地理单元,深刻影响了泉州的城市营建、商贸市镇体系形成等历史进程,该地理单元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空间基底。本轮规划修编,跳出“鲤城”,拓展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范畴:归纳出“山-城-江-海”一体、双城并举的历史空间格局;聚焦泉州湾,强调 “桥”、“塔”、“渡”与面水环湾的山海环境交相辉映的港口城市特色;首次将丰州古城纳入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市域更大范围勾勒出了依托水路、陆路交通而形成的文化交流遗产聚集片区和遗产聚集廊道,从而整体构建出以历史城区及周边环境为核心的市域遗产网络。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36_meitu_5.jpg

▲市域遗产网络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40_meitu_6.jpg

▲“五山两江、双城并举、三塔五渡”再现面海环湾的历史城市格局


时间维度上,跳出了“东方第一大港”的宋元时期,在更广阔的时间线上追溯泉州文化的形成过程,即,以闽越文化和中原移民的汉文化为背景,以闽南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长期多元文化融合和对外交流,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近现代以来,又以泉州籍移民在海外落地生根、与祖籍地交流互动为契机,进一步丰富了自身文化内涵,直接催生了骑楼、番仔楼、洋楼等建筑类型,塑造了当代泉州的城市面貌。规划修编充分考虑近现代以来的泉州城市发展历程,提炼出“泉州古城以闽南红砖大厝、闽南骑楼、番仔楼为主体的建筑风貌”特色和“以闽南红砖、闽南黄石材为主体的色彩”特征,拓展保护类别,扩展保护要素,以彰显多元一体的城市风貌。


在规划体系方面,依据现行规划编制体系,确定了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街区及风貌保护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及优秀工业遗存三个保护层次,同时增补市域文化遗产层次,并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两个专章纳入到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之中,根据保护与整治、利用与发展、实施与管理三个环节,建立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修编技术路线框架。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45_meitu_7.jpg

▲《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的规划层次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49_meitu_8.jpg

▲《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技术路线框架图


理念二:活态传承为先,“见人见物见生活”,“望山看水记乡愁” 

泉州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最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闽南文化活态传承的核心空间。截至规划修编时,共梳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类156 项,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 项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21处。


在泉州,众多历史悠久的习俗和观念传承至今,尤以民间信仰为特色,例如,从清代延续下来的铺境信仰及铺境庙文化空间,被誉为中国传统社区的“活化石”。 “铺”,为明清官方社区区划单位,后来吸纳了民间信仰单元“境”,官方的空间管治与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相融合,形成了“铺境”这一独特社会组织方式,古城中铺下分境,各境分别由不同的境主公守护,“铺境空间”承载了人们的生活起居、生产贸易、休养生息、邻里交往、娱乐休闲等日常活动,是社区的公共场所,也是定立乡约和处理地方民事争端的地方。[1]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54_meitu_9.jpg

▲铺境体系研究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257_meitu_10.jpg

▲传统铺境庙空间:白耇庙、铁炉庙、永潮宫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301_meitu_11.jpg

▲现代住宅小区内铺境庙空间:龙会宫


泉州庙宇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网络,许多祠庙通过“分香”与台湾、东南亚等地紧密联系。例如,位于泉州城南富美渡头的富美宫,扮演着 “王爷”类神明祀奉活动主持单位的角色,素有“泉郡王爷行宫”之称,在海内外有数以百计的分香庙宇。“进香”等民俗活动,极大促进了泉州与台湾地区、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民间交流。规划修编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铺境信仰纳入保护框架,通过历史城区人口、用地、交通、市政综合优化策略和水系、绿地整治项目,整体优化古城人居环境,以期留住原住居民,留住传统生活和民间信仰,留住760万泉州人和1000万泉州籍华人华侨的“乡愁”。


微信图片_20190807150641.gif


理念三:创新技术工具,推动城市高度精细化管控


为协调利益相关方诉求、守住底线的同时保障灵活性、切实推动规划实施,规划修编积极创新技术工具,引入刚性弹性相结合的管理程序和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高度控制为例,历史城区内,以双塔塔身1/3为参照,制定历史城区内控高上限,严格执行指标控制要求,确保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识别性。历史城区外,则根据地块对视线影响的敏感程度,划定程序控制区,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通过附加城市设计导则的方式,引导建筑排布,设立“一事一议”专家论证的管理机制,弹性管控建设高度。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304_meitu_12.jpg

▲历史城区“双塔制高”的空间格局(左)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308_meitu_13.jpg

▲历史城区高度控制上限的确定(右)


规划修编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进行了数据库整合和空间分析。通过视线模拟生成的控制面,在得出控高数值的同时,与现状建筑数据和控规用地数据叠合,用于判断不同管控程度与现状建成环境的关系、与用地未来建设高度的关系等,为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的相关决策提供量化数据支撑,以凝结各方共识,推动规划实施。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312_meitu_14.jpg

▲根据视线模拟量化控高数值(左),与现状建筑数据叠加(中),与控规用地数据叠加(右)


理念四:全面评检,衔接事权促实施


规划修编开展之初,对上版名城保护规划及相关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和全面评检,形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既有规划实施评估报告》,为地方保护管理部门推动后续规划实施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316_meitu_15.jpg

▲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既有规划实施评估技术路线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328_meitu_16.jpg

▲历史城区及周边环境已有保护规划要素覆盖情况评估

微信图片_20190807133332_meitu_17.jpg

▲83版名城保护规划主要景点和视廊控制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评估


泉州市现辖4区3市4县(含金门县共5 县)及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审批权责分散。行政单元边界、中心城区边界与历史文化空间相互交叠,拆分了全域遗产网络的保护管理空间。因此,规划修编以梳理保护管理职权为基础,对应规划审批主体和保护管理权责,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确保权责落地,保障规划实施。


03  结语


万国商船曾在这里停靠,舟车辐辏、舳舻相接,见证了“东方第一大港”的繁华;一代代“下南洋”的泉州乡民从这里起航,远赴异乡,顽强打拼,落地生根,传承着古朴的文化传统和乡土认同。让我们拾取历史的遗珠,活态传承为先,技术创新为用,推动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的时代,“刺桐(zayton)”再扬帆。



[1] 陈力《古城泉州的铺境空间——中国传统居住社区示例研究》



内容及图片由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提供



文章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上级单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

协作单位:清华同衡规划院 清华建筑设计院 清尚集团 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清安地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


2018-2018 清控文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30971号-1

  • 首页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