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THAD北京中轴线的价值与整体性保护 | 孙燕

发布时间:2020-09-15 11:14    人浏览   作者: 时间:2020-09-15 11:14  人浏览  作者: 返回列表
经典项目创作分享 Vol.7





Creation Sharing of Classic Projects


第七场带来分享的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孙燕,她分享的主题是北京中轴线的价值与整体性保护,本场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刘玉龙主持介绍和分享后的问答环节,整场分享会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中轴线发展和现今中轴线的保护和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典项目创作分享第七场完整录屏


image.png

孙燕

清华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高级工程师




北京中轴线——价值与整体性保护






孙燕:“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项目。







01
“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背景——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自2008-2009年提出,工作的目标逐渐明确为:借助申遗来推动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及利用。近年来一系列政府文件充分强调了北京中轴线对老城整体格局的作用。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中,第三章即强调要“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其中第32条提出“北京中轴线由钟鼓楼贯穿至永定门,约7.8公里”,“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对中轴线遗产的核心构成要素以及发挥烘托、强化作用的城市水系、历史建筑和传统四合院民居等进行整体保护。……逐步恢复历史景观的空间秩序……”。

image.png

2020年7月,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2035年)也提出“城市空间结构:两轴、一城、一环”的理念。“两轴”为中轴线及长安街,老城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规划提出保护老城整体格局,将老城空间格局的核心构成——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六海八水、九坛八庙——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02
世界遗产的基本概念


image.png

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成为当前全球共同开展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的基础,并建立了一些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也从1960年代开始概念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历史建筑、考古遗址,拓展到文化景观、农业景观、现代遗产等内容。
image.png

在《当代保护理论》一书中,作者写道:“象征性是保护对象的基本特征——这些对象都是象征物,都能起到传播的作用”。由于文化遗产的范畴变得更广泛,对其界定也越来越难。该书作者认为,文化遗产需依托于物质遗存的实体,同时该物质遗存应是对于所在社会或社区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遗存。
image.png
▲秘鲁马丘比丘
image.png
▲巴黎塞纳河畔
image.png
▲澳门历史中心





世界遗产关注的是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条中,将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成三类:文物(Monuments)、建筑群(Group of buildings)、遗址(Site)。历史城镇则被归为建筑群类型,已经列入名录的历史城镇则包括城市遗址、城市建筑群等不同类型,如古代文明遗址秘鲁马丘比丘(Historic Sanctuary of Machu Picchu), 18-19世纪历史街区巴黎塞纳河畔。我国的城市遗产则如澳门历史中心,以历史道路作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反映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建筑群。


世界遗产保护体系是一个多方参与的体系,参与的相关力量包括缔约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咨询机构等。其中负责遗产地管理的是缔约国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技术咨询的是咨询机构,针对文化遗产方面的是ICOMOS,能力建设由ICCROM负责。任何一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都要证实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满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管理方面的要求。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至今,世界遗产名录仍然保持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所建立的技术性保护管理体系和基本机制。


因此,以中轴线申遗作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抓手,引入国际标准,来检验现有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等方面是否能否达到世界级要求,对于未来北京的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03
作为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


首先谈谈“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很多专家都谈及中轴线遗产的特殊性,因为以前的申报项目,比如故宫,是由宫墙划定的比较明确的区域范围,但北京中轴线似乎并不存在这样明确的地理范畴。由此通过探讨中轴线具有的特点,来进行遗产认定就变得十分重要,需要通过价值研究来认定遗产构成要素。

image.png

关于轴线的定义,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轴线”这个词,这个词是从西方引入的。虽然没有这个专有词汇,但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中国古代却广泛地应用了轴线的概念。

image.png

1951年梁思成先生撰写了《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一文,这可能是最早把“中轴线”一词与北京城市格局分析联系起来的尝试,而且文章明确提到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段中轴线是北京老城重要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征。
image.png
▲自南向北:永定门-正阳门
image.png
▲自南向北: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历史建筑
image.png
▲自南向北:天安门-景山
image.png
▲钟鼓楼周边历史街区





长期以来,不同的学者对“北京中轴线”构成要素的认识是存在不同观点的,这与他们不同的学科背景、认识与体验存有密切关系。如果从物质形态的角度来看,北京中轴线可以明确地认定为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段城市空间格局。具体可以分为几个段落:从南端永定门开始,往北到正阳门为一个段落;然后是天安门广场及两边对称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这组纪念性建筑群;然后是从天安门到景山这段曾经的皇家御苑;最后是地安门内外大街至钟鼓楼。


坐落于中轴线上有一系列历史建筑,从北到南有钟鼓楼、景山寿皇殿和万春亭、故宫、天安门、天安门广场、正阳门、永定门。位于轴线核心区域两侧的是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南侧外城区域,东侧是天坛,西侧是先农坛,左右相对。将这一系列建筑群串联起来的是居中的道路,包括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前门大街,以及永定门内大街。中轴线的建筑还充分利用了对景、框景等传统造景手法将这些建筑群构成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


由此,北京中轴线具有相关的物质遗存,这是比较明确的,但针对现有遗产构成,目前更多讨论的是其东西向的边界,这需要基于价值研究进一步认定与讨论。现有的物质遗存是否能够达到世界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认定的要求是制约其是否能纳入遗产构成的重要因素。







04
“择中”而居的传统与中国古代都城轴线的发展


如果要讨论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或特征,我们必须要回溯“择中” 而居的传统与中国古代都城轴线的发展历程。“择中” 而居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世界观中的居中观念与对天下秩序的认识。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居中”的位置与格局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伦理、道德和美学意义。中国古代都城处于核心位置的重要建筑都是居北面南的,以居中的宫城为基点,城市轴线穿越宫城形成南北轴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这种格局体现在各个层面的中国传统建筑中,既体现在家(院落)的设计中,也体现在宫(城)的规划中。

image.png

再者,《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著作,其中记载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所载的都城规划格局无疑也集中地反映在中轴线的规划格局中。

image.png





刘庆柱先生在《从“双轴线”到“中轴线”中国古代都城轴线发展脉络》中写道,“中国古代都城轴线、中轴线并非与都城同时产生,而是都城复杂性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国家政治理念在都城建设上的反映”。这一观点源自一系列考古实据。


偃师商城(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00年)中已经发现,小城城门和大城城门的位置和宫城城门存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到了西汉晚期,汉长安城出现南北向的轴线,虽然位置并不居中。东汉洛阳城的中轴线格局比西汉长安要明显,已经具有明确的南北朝向,但这个时期仍然不能说形成了贯穿都城全城的中轴线,因为这个时期都城内存在多个宫殿,也就存在多个穿越宫殿的轴线,还未形成全城具有唯一性的城市轴线。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出现了具有单一宫城、“三城制”格局的都城,才形成所谓“中轴线”的格局。曹魏邺城(公元220-265年)开始出现中轴线的雏形,到了北魏洛阳城(公元368-534年)基本形成。在唐长安城(公元618-907年)的实例中,中轴线格局更加明确,轴线位于大城居中位置,穿越宫城、皇城、大城。


纵观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历程,都城中轴线的格局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初居中道路仅统领宫城格局;此后,多宫城变为单一宫城,城市的南北朝向更加明确;再往后,皇城出现,环套宫城,城市格局逐步形成层层环套的格局。宋代以后,宫城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商业街市出现在中轴线上,穿越宫城的中轴线对全城均起到控制作用。而因《考工记》的影响,城市中轴线逐渐成为城市礼仪的核心,礼仪祭祀建筑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这一特点在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尤其突出,出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格局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在城市格局上都和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洛阳城有很大的相似性,形成以居中道路引导的中轴线格局。但也有所差异,比如平城京内的重要虽然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但这些建筑不是祭祀礼仪建筑,而多为寺庙。朝鲜的都城早期都是依山而建,形态相对自由,到了晚期才明确显现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汉阳城出现“左祖右社”的格局。但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汉阳城的中轴线格局在全城并不突出。

image.png
▲巴黎塞纳河畔





西方城市轴线和东亚地区古代都城轴线差别较大。法国的遗产地,巴黎塞纳河畔也包含有其城市轴线,这条轴线的规划基于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成为巴黎网络化道路系统的一部分。


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城市轴线有时也存在对称布局的实例,但与中国都城轴线也存在差异。古代印度的规划典籍《实利论》所建立的规划布局,需将神殿置于全城中心,王宫位于次一级位置,构成一种多方向的、居中的城市格局。柬埔寨吴哥窟的通王城是这类城市形态的典型代表之一。印度在18-19世纪建立的拉贾斯坦邦斋浦尔市(Jaipur City, Rajasthan)可以视作这类思想影响下的晚期实例,城市形成南北向、东西向两条轴线,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设有广场、市集等。







05
北京中轴线的基本认定






作为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是指历经元、明、清⾄近现代逾750年发展,由穿越宫城的基准线引导、控制⽽形成的呈现对称格局的北京老城核心。






image.png
▲发展变化





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时期主要分四个阶段。元代始建;明代早期整体格局基本形成;清代局部进行调整与完善,使得中轴对称的格局被强化;近现代,特别是1977天安门广场第二次改造完成后,北京中轴线再次形成了稳定的、对称的格局,而北京城也完成了从封建都城向现代都城的公众化转变。






image.png
▲天安门广场


06
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


基于现有研究,可以粗浅地将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天下秩序的物质缩影。即北京中轴线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是中国古代传统“择中”而居观念的物质载体,其基本格局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的世界观,也反映出对社会秩序的追求。
image.png
王城格局

二、展现理想王城格局范式的规划布局。北京中轴线完整地体现了《考工记》强调的都城布局的要素与原则。

image.png
层次与秩序

三、突显层次与秩序的空间形态。在具体的空间营造上,北京中轴线重要节点的位置规划以故宫的基本模数建构比例关系,以加强空间体验的韵律。建筑层面上,则通过建筑形制的设计以及色彩的营造来强调等级性、秩序性。又通过传统的对景和框景等手法,加强各个节点之间的视觉联系,从而塑造城市空间的整体。





四、多元一体的空间序列。北京中轴线构成国家礼仪场所与城市日常生活的连结,既串联了宫城、祭祀性建筑、纪念性建筑,又包含有城门、钟鼓楼、商业街市等多种要素。居中的道路曾是明清时期最为重要的祭祀路线,到了现代又成为国家庆典、市民休闲娱乐的多元城市空间载体。


五、丰富历史层级的累积。北京中轴线是不同时期历史遗迹层层累积的产物,是一个跨越了七个世纪发展历程的综合城市景观。直到现在,历次北京总体规划均在强调现代城市格局中,传统中轴线的南北延续,这也成为指导北京城市现代发展的控制线。






image.png
▲现代北京中轴线

因此,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可以简单总结为:一、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历经千年发展至成熟且保存完好的杰出范例;二、国家礼仪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三、《考工记》所载理想王城规划范式的完整展现。


07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现实挑战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当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的挑战。


比如如何看待永定门城楼复建项目的价值?永定门城楼的复建依据1950年代的测绘图、现存坛庙坛墙、考古勘探等信息确定其位置,永定门城楼城台的位置与1957年拆除的城楼位置基本一致,其建筑形制、结构、材料等各个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拆除前的城楼原貌。但是由于城楼复建所用的历史原构件较少,周围环境改变也较为严重,所以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更多是作为中轴线南端点的地标性建筑来理解其价值,而非一座历史建筑。复建后地面上标识的瓮城平面等信息,也是永定门作为一处历史地标需要展示的内容。






image.png
image.png
▲道路差别

再者,中轴道路上的沿街建筑,包括道路上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现状是缺失的,这些都影响到历史道路的真实性。

image.png
▲步行系统

现状这条居中道路的步行可达性也比较差。最典型的问题可能是在天安门地区,正阳门城楼和箭楼,这一组曾经联系非常紧密的建筑群,现在由于道路的阻隔,被分为两个部分,步行不便。因此整个中轴线相关的步行探访系统是亟需改进的。

image.png
▲坛庙建筑历史格局
image.png
▲坛庙建筑周边

城市建设的长期侵占更造成坛庙建筑历史格局不完整。比如先农坛的历史边界是有很大缺失的,西北侧的弧形道路现状已被小区所取代。而外坛区域一些高层建筑对坛内历史建筑视觉景观、整体历史环境的完整性造成困扰。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进行解决。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不协调因素

最后,中轴线重要视觉节点的眺望景观中存在不协调因素。现在一些比较突兀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原本通过视觉景观建立的整体连续性。此外,对于历史街区内的私搭乱建造成的第五立面杂乱的问题,以及二环以外高层建筑影响等问题,也要考虑纳入到整体历史环境控制的内容。


问答环节


:北京中轴线并非单纯的古代遗存,如何理解活态遗产这个提法?

孙燕这个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总体而言北京中轴线应该属于活态遗产的范畴,因为城市类遗产很难界定在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形态上。但通过跟国际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沟通,我们认识到,北京中轴线虽然具有活态遗产的价值,而且未来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的限定,即设定一个时间下限,从而界定其遗产的完整性,便于明确保护的目标。

:众所周知北京中轴线串联了非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对申遗工作是挑战还是优势?

孙燕可能两者都有。优势是构成要素比较丰富,意味着价值比较丰富,在申遗的价值认定中是有优势的。挑战主要是在整体的保护管理上,包括需要建立管理协调机制、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等等,涉及的内容、对象更广,工作难度也就相应增大。

:北京中轴线穿越了很多老城区,在申遗工作中是否遇到一些来自老城区居民的想法或声音?怎么看待这些?

孙燕:目前划定的遗产区范围还没有涉及到历史街区,当前工作首要考虑的是文物保护以及相关历史道路的环境风貌等问题。2020年中轴线举办了一系列宣讲、展览等活动,加上媒体宣传,给社区居民参与提供了一些机会。未来这方面的工作还会有不断增多。老城的整体保护和利用离不开周边居民甚至更为广大的北京居民的参与,所以还是希望通过多种方式,使居民关注到老城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等工作,更多参与到申遗的过程中。

:如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申遗工作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孙燕长远来看,申遗工作会对北京老城的整体建设提出一些控制性的要求。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世界遗产需要划定缓冲区,并制定缓冲区的控制管理要求,从现状来看,这些要求并不会与北京总规、核心区控规等内容矛盾。





我个人认为,北京老城未来发展需要建立在尊重历史环境的前提下,这可以说是必须要面对的现状,无论是否进行北京中轴线申遗。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更多是希望通过遗产保护,让人们认识到北京老城核心区的空间格局规划所具有的特点,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并加强这种特点。从长远角度,这肯定会对老城的整体保护具有促进作用。







撰稿 | 《世界建筑》、企划部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文章来源: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上级单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

协作单位:清华同衡规划院 清华建筑设计院 清尚集团 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清安地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


2018-2018 清控文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30971号-1

  • 首页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