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筑之意境:文化旅游项目设计的场景表达 | 朱晓东

发布时间:2020-09-08 10:17    人浏览   作者: 时间:2020-09-08 10:17  人浏览  作者: 返回列表
4日晚19点至21点,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世界建筑》杂志承办的“2020清华设计系列讲堂建筑设计创作分享线上马拉松——THAD经典项目创作分享”第六场线上活动成功举办。此活动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直延续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于上月成功举办三场“青年建筑师创作分享”活动(相关报道链接)。从7月中旬开始的“THAD经典项目创作分享”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8位领军的设计人物,分享他们已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一系列独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从学术专业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建筑创作实践,为广大听众带来多角度的分享和思考。



经典项目创作分享 
Creation Sharing of Classic Projects


第六场带来分享的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二分院副院长朱晓东,他分享的主题是筑之意境:文化旅游项目设计的场景表达,本场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刘玉龙主持介绍和分享后的问答环节,整场分享会围绕筑之意境的解、道、术以及两个建筑设计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典项目创作分享第六场完整录屏

                                    image.png

朱晓东

清华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
第二分院副院长




筑之意境
——文化旅游项目设计的场景表达


朱晓东:“意”由心生,以心造“境”,意境的构成是对客观世界有所感悟,触景生情,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的画面,源于对生活的感受。意境美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是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表达意境是设计师解读文化旅游建筑的“快乐时光”。物境(境得物而象)、心境(境由心而生)、况境(境随况而恒)共同构成最终的筑之意境。


01
物境——境得物而象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追根溯源,从周易、道家、儒家,到后来又受到佛家的影响,在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有许多的代名词,如情境、境界、境地、意蕴等。所谓的“意”,是作者的思想、思维在创作中的流露;所谓的“境”,就是“意”的流露所达到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王国维曾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的“落雁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种文学的意境。林夕为《百年孤寂》写的歌词也是一种文学意境:“风属于天的,我借来吹吹,却吹起人间烟火。天属于谁的,我借来欣赏,却看到你的轮廓”。黄庭坚的“观之入神”说的是书法的意境。塞尚的“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化”,是绘画的意境。吴冠中的说法则更进一步:“什么是意境?其实就是一种不言尽的隐喻”。

image.png

image.png

▲四种环境


什么是筑之意境?可以认为是由四种环境层层递进而成的。第一环境:由基础元素构成的原生场所;第二环境:物理元素;第三环境:人类改造加工过的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第四环境(即筑之意境):有人参与活动的建筑场所。

筑之意境的创造核心是人居空间环境。其中心课题是从原生场地到筑之场景,协调“人—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筑之意境有三个要点:适合人、适合空间、适合时间。
image.png
东西方构成意境的元素
▲构成意境的元素提取

分析西方的细分的科学基础原理,以及东方的相生相克的整体循环体系,可以认为构成筑之意境的6个基本元素:山水自然(意境的本底)、人文遗迹(意境的文脉)、色彩材质(意境的贴切)、样式构成(意境的章法)、光影虚实(意境的灵性)、妙趣惊喜(意境的独特)。
image.png
▲基本元素的内容

每个基本元素都包含一些具体的内容。山水自然:气候、水土、地貌、季节、风水、动植物……;人文遗迹:宫殿、庙堂、古宅、公园、广场、游乐园……;色彩材质:三原色、莫兰迪色、侘寂、砖、钢、玻璃……;样式构成:斗拱榫卯、巴洛克、解构、机械工业、木结构、砖石结构……;光影虚实:中庭、柱廊、投影、灯效、AR、MR……妙趣惊喜:极简、非线性、仿生、波普风格、枯山水、艺术涂鸦……。

image.png

image.png

▲元素的融合

image.png

▲筑之意境的第一层含义——境得物而象

将这些基本元素进行融合,即为筑之意境的第一层含义——境得物而象。比如,用砖构成一个形态,或者用木头塑造一种表情,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混凝土是最常用到的材料之一,把混凝土真正与构想相连的时候,就可能创造出通透、轻盈、静谧等混凝土的意境。


02
心境——境由心而生


意境、画境之道包含4个阶段:领受、观想、表达、实践,以下为一些实例:

image.png
《乞力马扎罗的云和雪》

《乞力马扎罗的云和雪》描绘的是东非的肯尼亚。画中,云把山顶遮住了,只能看到山的一部分,但乞力马扎罗的雪仍然是存在的,所以画中的人物在等待云飘走,希望能拍下全貌。画中一角的桌上摆满酒瓶,暗示有人要在这里进行一场聚会。绘者实际看(领受)到的虽然是坦桑尼亚境内的山,但却联想(观想)到乞力马扎罗的云和雪、海明威的小说《非洲的青山》等,并将这种联想表达出来,画境由此产生。

image.png
▲《金合欢树下的等待》

《金合欢树下的等待》中有一棵金合欢树,旁边停了一辆吉普车,实际上,绘者当时在车中看到树下有一头狮子,想要把它拍摄下来,但天气炎热,于是就在车里等待它走近。
image.png
▲《严岛神社》

《严岛神社》是在濑户内海获得领受和观想,联想到严岛神社的光影与秩序,表达了自然和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image.png
▲《默》

《默》是在意大利的巴勒莫看到大剧院,联想到这里曾发生的历史,于是通过一直矗立在那里的雕塑来表达这种感受。

image.png
▲筑之意境的第二层含义——境由心而生

通过领受、观想、表达、实践这一路径,从原生环境的场所创造出再生环境的场景,即为筑之意境的第二层含义——境由心而生。


03
况境——境随况而恒


形神的倶存和延续包含6个阶段:立意、题材、营造、实现、刷新、提升。

立意是意境产生的初心。计成在《园冶》中提倡“意在笔先”,即创作时首先要立意,唐代王维也有“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观点。立意的确立,对设计的创作方向、脉络和最终呈现的意境,具有先导性作用。
image.png
海淀北部文化中心

以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为例。设计的立意是春夏秋冬。文化馆的主题是“春的勃发”,温泉文化中心的主题是“夏的斑斓”,图书馆的主题是“秋的收获”,档案馆的主题是“冬的收藏”。在场地中置入这四个体块,用春夏秋冬将其序列化、场景化。建筑外观取自竹简和钢琴琴键的形状,使阅读和音符成为这座地标建筑的内涵表达。

题材是意境衍生的载体。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场所,都可以提炼出主题,明确设计立意。

景观中的建筑,也是画意的建筑,可以令人联想到吴冠中的画。
image.png
▲钟祥市博物馆

营造是意境进化的支撑,在文化旅游项目中,借用某些辅助方式(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对主题进行烘托和渲染,可以使人在参观游览后产生“神游物外”“览于目而会于心”的超然感受。
image.png
▲贵州省博物馆

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设计的立意为贵州“地无三尺平”,山石的地理特征被演绎为宏大的建筑语言,而建筑上部虚实交叠的部分俨然已经脱离出原始自然的形态。

实现是意境呈现的脊梁,要将设计目标融入到意境创作之中。
image.png
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博物馆

以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博物馆为例,原有建筑被改为一个蓄水池,其屋顶的位置是现在的水面,新建部分从水面上露出,倒映在旧建筑上,而背景中的山从未改变。

image.png
泰来面粉厂工业遗址文化复兴项目

刷新是意境创作的延续。合理配置、资源整合是文化旅游项目创立良好开端及持续运营的基础。以泰来面粉厂工业遗址文化复兴项目为例。原有的泰来面粉厂和两个粮库通过“红色飘带”相互联系,中间的建筑被局部掏空及增加构件,成为汇聚人文性的舞台,具有光影感的新机理将建筑物组织起来,一个大型仓储空间通过绿色建筑通风改造获得了新的形态以适合于大人流活动的功能要求。

image.png
港里小镇4A景区规划设计

提升是意境活力的源泉。文化旅游项目的意境的个性化、多样化、创造化将成为发展趋势。意境创造不断与受众对话、冲突、融合,经由一种具有独特性、连续性、原真性和整体性的文化旅游过程,建立起旅游者与地方之间的情感依恋、价值认同等。以港里小镇4A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项目位于福建莆田,既有现代感的演艺剧场,又包含宋城历史街区的传统风情特征。
image.png
▲筑之意境的第三层含义——境随况而恒

通过这6个阶段,形神得以存续,即筑之意境的第三层含义——境随况而恒。
image.png
▲筑之意境的三层含义


04
国立剧专博物馆


项目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是“西城片区古街改造”总体规划一期的国立剧专旧址保护性建筑。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于1935年秋创建于南京,1939年迁到江安,在江安办学六年,解放后与延安鲁艺合并为中央戏剧学院,所以被誉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摇篮。江安位于金沙江和岷江汇流形成长江的地方,既有竹林、奇石等自然景观,又有夕佳山古民居等文化遗产。
image.png
▲项目区位

西城片区具有文化传承的基因,以及崇尚创新的气度。建筑团队从“规划”“节点”“空间+院落+景观”三个层级,试图创造上文所述的筑之意境。

image.png
▲三个层级

国立剧专旧址只残存一个小院,里面有三栋一层的小房子。由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设计需要按照相关要求退线,剩余的项目场地约7000平方米。

image.png
方案演化

国立剧专博物馆位于江安这个灵魂性的场所,当地希望它在体验、教育、研学等方面成为戏剧文化的中心和地标。最初的方案是留白——只恢复文庙大成殿,其余部分以残墙断壁的散落方式表达。最后形成泛博物馆的理念,博物馆以地下一层为主,地上采用珍宝盒散落在地上的构成,试图创造“窗含江安万户营”的感觉。

著名戏剧家吴祖光说“几生修得住江安”,我们通过设计表达“江安晨钟开一扇窗,江安暮鼓点一盏灯”的意境。

image.png

image.png

基本规划原则

基本规划原则是:恢复传统院落体系以及原有城市天际线,设计开放的城市空间,剧专旧址体现“修旧如旧”,将地方特色建筑语汇融入新建筑。
image.png
总平面图
image.png
鸟瞰图
image.png
鸟瞰图
image.png
▲大成殿内景

在大成殿东侧区域通过景墙、屋架、绿化等方式,恢复之前的文庙轮廓和主轴,并将大成殿改为现代的厅堂,游客从大成殿主入口前往地下一层的博物馆。地上空间向城市开放,东侧作为商业街,设有博物馆文创商店、主题咖啡厅等,橱窗空间散落在屋檐下,游客在廊道里可以自由穿行。

image.png
▲主入口大成殿
image.png
▲大成殿内景

同时,通过砖构的方式制造光影效果,游客在廊下前行时,可以感受光线的变化。景窗与原有建筑形成呼应,并通过与院落之间的关系,形成多层次空间。用竹子和香樟树、桂花树等创造景观,强化建筑的意境。地面用竖立的瓦片铺装成涟漪的形状,与原来的泮池形成观照,也隐喻历史的波纹。大成殿的观音兜依据原有的七种样式,确定了适合视觉效果的材料和比例。
image.png
▲制式研究
image.png
▲材质研究

博物馆展陈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包含全息影像、虚拟体验、实景结合、文创参与等,试图发展泛博物馆模式及其交互理念,同时呈现国立剧专的精神堡垒的意境。


05
安徽亳州山水盛典演艺剧场


image.png
深圳东部华侨城大峡谷演艺剧场项目

我们在深圳东部华侨城大峡谷演艺剧场项目中,就表达了“主题乐园+演艺”的形式。这种夜间娱乐形式体现了观光向度假转化的趋势,涵盖电影、音乐、文化、旅游等多重领域。

山水盛典的《印象刘三姐》等山水实景演出的形式,可以说是上文所述的原生环境场所与再生环境场景的叠加,最后形成一种建筑的意境。山水实景与传奇故事的结合,也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image.png
项目位置

亳州山水盛典演艺剧场项目位于安徽北部,古称“谯城”,是曹操出生和长大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半岛,涡河与洪河在此交汇。半岛面积约500亩。整体规划的第一个任务是演艺剧场,之后还会有度假酒店、商业小镇、游客服务中心等板块。演艺中心在半岛的尖端,是城市的核心位置。我们的构想是创作一个文化生态半岛,形成谯城明珠的演艺剧场及主题景区的复合化。

image.png
▲总平面图

设计试图从曹操的诗词中提取意境,用建筑投影历史。于是“影”成为立意的基础,采用“中军大帐”的概念,通过投影将大帐的正立面组合出不同的样式,使观者仿佛在曹操的中军大账里观看历史的盛宴。其中,可将曹操生平简介、诗词、铜雀台等投射于立面,丰富建筑形象;进场阶段可投射剧目热场影像,内外同时营造氛围;剧目开始后,降低大帐明度,展现夜晚魅力。
image.png

▲鸟瞰图

image.png

▲人视图
image.png
▲项目立意

主演出剧场位于中心,是一个可容纳约1200人的室内空间。结构采用双向平板网架体系,以膜结构围绕主演出剧场创造一个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未来可以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场所,也可以用于商业活动等。同时,第五立面试图在构成上形成曹操脸谱的隐喻。

image.png

▲建筑拆解图

image.png

▲外立面材料研究

新增表皮体系选用纤维张拉膜形成半透明表皮,使建筑具有帐篷的效果,同时表情可随日光云影以及多彩照明而变化。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利用幕墙的导风效应,增强内部空气流动,促进自然通风。表皮系统创造出“以无为有”的标志性,使建筑具有轻盈、灵动、飘逸的效果,与周围水体相协调的同时,诠释中军大帐的神韵。玻璃纤维编织复合材料幕墙目前在二级结构和巨型支撑结构(如穹顶)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调研,该材料重量轻、塑型能力好,属于技术成熟、造价可控的新材料。

image.png
▲内景效果图
image.png
▲人视
image.png
▲鸟瞰


问答环节


:如何从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文化意象中,提炼出灵光一现的设计灵感?

朱晓东:有的项目可能不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意境,因为受限于多方面影响,但是如果想达到灵光一现,还是有一些可依循的方式。首先是从宏观环境的感悟入手,比如在江安国立剧专项目中,设计前团队去现场参观,去了不远的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抗战时期的营造学社旧址,以及长江沿岸,获得了许多人文和自然方面的片段式的感动。比如,我们了解到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用以物换物的方式上演了哈姆雷特、雷雨、北京人等那么多优秀剧目,培养了那么多戏剧大师。有了这些线索之后,再跟作为守护人的馆长交流,将他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智慧将灵感进行了升华。团队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就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灵光一现”。

:将旅行中所见所闻以手绘的形式展现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这对于建筑师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帮助?

朱晓东:旅行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是匆忙的,所以通常只有专门去采风的时候才写生。我这些画更多的是回来之后进行的素材整合,与写生的作用类似。写生的好处在于场景就在眼前,如果为了配合现场其他人的节奏,不妨先拍照记录下来,之后把素材翻出来重新整理。

我画的画都是当时有所感动,而且照片是自己拍的,整理的时候能产生记忆,再加上照片的记录,才能形成场景及其主题。但是提炼的过程中,可以把打动自己的那部分画出来,或者进行素材的重组。同样,也可以原汁原味地记录一些非常好的场景。这些画并不是纯粹的建筑画,更多的是一种场景的表达。

关于手绘对建筑师的影响,可能因人而异。绘画和创作不太一样,绘画主要是记录一个场景或者意境,但创作需要更多的空间想象和综合的掌控能力。但二者能够相通,尤其是在团队协作时,寥寥几笔就可以互相沟通和启发。

:如何在文旅项目中,既传递审美价值,又兼顾城市的特色?二者可能不矛盾,但有时也会形成矛盾,怎么看待这两个方面?

朱晓东:建筑师经常遇到这种需要多方面平衡的问题。在江安国立剧专项目中,曾有一个地上保留残垣断壁的方案,当时博物馆馆长很赞成,但我们希望传递一个既尊重历史、又有创新的理念,既符合城市决策者的意愿和要求,又满足馆长的艺术化的期待,还为市民提供一个活动的丰富空间。总之,当同时考虑两个甚至更多要素时,大家一起综合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最后可能会混合成一个相对更加立体的方案。

:在有些项目中,可能多样性比纯粹性更重要,能够回应如何平衡与兼顾这个问题,这也是文旅项目本身的特点。在文旅建筑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怎么看待“修旧如旧”?

朱晓东:“修旧如旧”是文保的一个概念。为什么要一直强调这一点?因为有很多时候,人们经常把一个很质朴的传统建筑或者村落贴上瓷砖、刷上大白。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就要坚持“修旧如旧”,保存建筑原来的感受。关于历史建筑保护,意大利的方式更多是把残垣断壁保留下来,中间用新的材料拟合原来的边界,但是新的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而法国的方式比较注重整体性,对遗产不断清理修复,在构成上始终坚持原来的风貌。

在江安国立剧专博物馆项目中,虽然要“修旧如旧”,但是文保部分只有三栋小房子,其他由于历史原因已经被推土机铲平了。所以要在2020年的历史语境下,用新的语汇去创作,比如局部的玻璃顶、入口的韵律、windows-shopping式的展演、砖的构成、地瓦的构成等等。虽然尊重原来的轮廓和格局,但将原有的不适宜的部分完全进行了功能转换。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场地为文化用地,不是文保用地。如果是文保用地,应该会进行更细腻的“修旧如旧”工作。文旅项目的用地往往是文化用地和综合用地,还常要求先适应国土空间规划。我们希望可以给建筑师一个创作的机会,同时通过创作赋予城市一个新的境界。比如国立剧专原来的三栋房子是中国戏剧人朝圣的“根”,新房子又给人惊喜,整体感觉是原来的,又不是原来的。譬如关肇邺先生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到了三期、四期仍然在尊重“旧”,但同时又有很多不同的“新”,包括功能、手法上。


撰稿 | 《世界建筑》、企划部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文章来源: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上级单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

协作单位:清华同衡规划院 清华建筑设计院 清尚集团 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清安地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


2018-2018 清控文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30971号-1

  • 首页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