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院庆暨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系列活动之一,近日在舜德厅成功举办“求新、求智、求实―医疗建筑设计专场论坛”。十位主讲嘉宾分成两组围绕医疗建筑的设计创作、医疗工艺、工程设计与实践,结合自身工作分享交流医疗建筑设计中的感悟,想法和思考,共同挖掘当代医疗建筑设计的精髓。
首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刘玉龙致辞,对医疗设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提出,医疗建筑是具有复杂功能性要求的建筑类型。关于医疗建筑设计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设计,二是工艺设计,三是工程设计,三者不可或缺。清华建筑设计院从2000年前后开始涉足医疗建筑设计领域,在经过将近二十年的设计研究中,设计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举办医疗建筑设计论坛,从各个方面对医疗建筑进行研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
第一组5位嘉宾围绕医疗建筑的设计创作、医疗工艺、景观创作展开了演讲与讨论。
第一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姚红梅,演讲题目是《康复医院规划设计与实践》。她首先回顾了康复医院的政策导向和发展历程,目前国家正积极支持康复医院、护理院发展,推进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的连续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康养结合。同时指出我国康复医疗存在地区分布不均、人员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然后从康复医院的职能、部门构成、患者人群、治疗手段出发对康复医院的设计要点尤其是针对儿童、老年、心脏、低视力等特殊康复的设计要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四个改造和新建康复建筑的案例分析思考,提出了康复医院建筑的四个发展趋势。第一是“医养结合、老年友好”,即依托医疗设施、服务促进老年人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尊严。第二是“存量更新、旧貌新颜”,即现有设施的改造与更新将成为未来关注的热点,新建筑的加入应激发老建筑的活力。第三是“地域特点、文化传承”,即新建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表达,承担起历史传承的重任。第四是“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即绿色、共享、智能、数字化的绿色康复医院时代的需求也是医疗建筑师的使命。
第二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方云飞,演讲题目是《医院的曲度―承德医学院附属新城医院创作笔记》。他从医院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引发思考。从对医院传统理解的外观简洁、方正、甚至有些肃然;内部庞大、绵延、让人些许迷失,引出他对医院建筑创作的尝试,延展出医院的曲度。承德医学院附属新城医院从一开始就希望探索医院的一种不同建筑表达,将建筑和医疗相扣合,优雅的生成。塑造默契、圆润、自然而又气宇轩昂的外在气质;梳理便捷、顺畅、流动而又区隔清明的内在分区。医院的完成不仅是医疗功能的创新,更是作为建筑创作自身的一种尝试。最后他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解读医院建筑,做到游刃于内外、兼修于表里。
第三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建筑一所副所长王彦,演讲题目是《城市语境中的医疗设施规划设计》。他表示,由于在感控、流程等方面的要求,多年来医院在城市公共建筑中一直是一种相对较特殊的类型,相对于其他公共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相对封闭和独立,在医院建筑设计中,也多优先从医疗流程和技术要求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设计。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的神秘性也在逐渐的减弱,在很多地方,医院都在经历一个去特殊化的过程,逐渐回归为普通的公共场所,除了可以在这里看病,也可以社交、吃饭、乘车等,同时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医院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一个由合到分,再到相融的过程。医院和城市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一是功能复合,形成多样化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如商业、休闲、娱乐、交通换乘等功能,鼓励通过多种设施的混和使用开发与相互支持,提高开发的收益,促进多样化的使用与活动。二是空间开放,除了一些特殊的医疗空间,医院的公共空间向民众开放,与城市环境、自然环境充分融合,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活动提供积极的支持,使得医院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延续。三是医疗城,形成包括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生产的综合医疗产业服务园区,以医疗及其衍生服务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属性,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健康产业链。最后,结合德克萨斯医疗城、长庚医院林口院区、徐州市中心医院内科医技大楼,以及中新健康城等案例,进一步阐述医院在不同层面上与城市的联系、融合与共同发展。
第四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工作室主任王灏霖,演讲题目是《医疗机构建筑设计与医疗工艺设计的关系》。开篇他提到建筑设计与医疗工艺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医疗机构要即保证医疗效率也要重视医患体验,其中保证医疗效率是工艺设计的范畴,重视医患体验属于建筑设计。两者协同促进。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医疗建筑领域在过去一百年间的发展极为迅速。1850年Lariboisière/巴黎拉里博瓦西埃尔医院,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座现代化医院,庭院式医院、标准化平面、通风、采光和卫生条件都得到了改善。至今仍是巴黎中北部的急救服务中心。现代医疗建筑设计是跨界学科的设计,医疗工艺设计也是医院管理及运营方式的设计或体现。从事医疗工艺设计,须先了解医院里的医疗流程,医疗操作规范、标准、手册等,还有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原则,然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来设计医疗建筑中的医疗工艺流程。医院建立之初,院方确定医院分类、制定医院建设指标、确定医院等级以及科室的发展规划等。建筑设计确认建设场地特征、土地利用率、控制规划指标、建筑总体布局、建筑体型、场地、道路、停车场库等。此时工艺设计要建立医院各项设施、功能单元和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性规划设计,即是一级流程设计。这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医疗工艺的决策取决于数据统计与分析。医疗工艺的一级流程是医院总体及各功能单元间的流程关系,现在大型综合医院主要以医疗街模式和大专科、小综合模式,也有基于两者之间的多中心综合医疗街模式。医疗工艺的二级流程,是确定各医疗功能科室的建设等级、规模、建立科室或部门内部功能设施和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可参考最近出版的中国医院建设指南。医疗机构建筑的发展趋势将是集中+分散同时进行的。以后的医疗机构将是“分散―集中―分散”的一个过程,首先的分散从家庭、社区、网络医生开始,将会大量分散挂号、问诊的人流,可通电子签名的医嘱直接在药店或网络买药。集中的是医疗机构,之前问诊和检查过的人流将直接进入治疗环节,同时加入了签约医生。医疗机构进入平台化、流水线化。此后再分散,将ICU和留观病人分散至康复医院、恢复中心、托管医院、家庭等。集中化的综合医院,进入综合体形态。集商业、休闲、健管、医疗为一体。
第五位演讲的嘉宾是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五设计所副所长关键,演讲题目是《医疗空间疗愈景观研究》。他在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通过对疗愈景观的介绍、国内外医院疗愈景观发展、北医三院北戴河国际医院景观疗愈设计实践等篇章,简明扼要的提出观点:西方医学建筑环境擅长运用疗养花园,通过参与空间环境缓解患者的压力,达到精神层面上的康复(重参与);而中国自古便擅长运用大自然中的资源作为治愈患者的药物。从古时起,人们便开始通过接近自然环境,获得身心健康。中国的诗文中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表达豁达的态度(重精神)。因此,医疗空间疗愈景观设计,应在满足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多样式,可以多风格,也可以多体系并存。
第一组5位嘉宾就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问答互动。之后第二组嘉宾结合医疗建筑的工程设计实践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第六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总建筑师胡珀,演讲题目是《医院设计的一点感想》。她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谈到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医院,有对印象的优劣,有与医护人员互动的经历,也有在医院空间活动的体验。医院除了传统的治病疗伤外,还扩展有体检、美容、康复、咨询、宣教、科研、交流等多种功能。医院里既有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还有大量求医问诊的病患,陪护寻访的健康人群,医院的空间及流线非常复杂和重要。医院建筑设计已然成为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考虑希望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医院。合理的空间组织和流线设计是其基本要素,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贯彻始终。设计中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熟悉医疗流程特性、确保洁污区域隔离、了解医疗设备对空间及支持系统的需求。同时要关注各种形态的空间和动线对医患的活动及心理的影响。每一位病患和家人,都希望能够在温馨、舒适的空间中得到亲切、周到的服务。每天身居其中的医护人员同样需要享有宜人、舒心的工作环境。因此,在空间配置和流线组织时应医患并重、同时兼顾。要注重细节处理、色彩运用、材料选择等,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她认为好医院不一定要高大、豪华,更需要安全、便捷、温馨、舒适,能使人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
第七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设备所副所长刘福利,演讲题目是《改造医院的给排水设计》。他从大的背景下解释,在中国城市发展的目前阶段,一、二线城市新建建筑项目在逐步减少,改造项目逐渐增多。同时,我国的医疗设施人均占有量仍未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改造医院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会占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他阐述了,当一个改造医院的给排水设计任务开始时,如何思考、如何切入;在设计进行阶段,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解决。他以北京华生康复医院改造项目为例,将给排水系统主要涉及到给水(中水)系统、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喷系统等各系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分析归纳出改造项目的两大特征: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医院项目的两大特征:功能要求与平面繁碎。解释如何将两者巧妙的结合,如何完成一份合规、合理的改造医院给排水设计。结尾处他用四个关键词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四类的问题:“耐心”解决繁琐的工作,“专业”解决特殊的项目,“协作”解决膨胀的压力,“高效”解决压缩的时间。
第八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设备所副所长韩佳宝,演讲题目是《医疗技术用房的暖通设计》。他首先介绍了医技科室在综合医院建设中的重要性,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科室,重点介绍设有贵重仪器设备的影像科和核医学科室的暖通空调设计。对于影像科,介绍X光室、CR、DR、CT、CTA、B超等检查室温湿度要求,通常采用的空调形式。对于DSA、MRI相对要求较高的检查室,进行重点介绍,DSA血管摄影类似介入性手术,对环境有净化要求,采用全空气净化系统;MRI核磁共振,磁体室、设备室设置恒温恒湿专用空调,MRI设备自带风冷式冷水机组,需预留室外机位置和电源,检查设备会有氦气排出,要设失超管连接,需高空无人处排放,检查室并设平时通风和事故通风,室内管线应做防磁处理等等。对于核医学科室通过实例分析介绍PET/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室和直线加速器治疗室的暖通空调设计,根据室内辐射强度分析,设置恰当的气流组织形式,根据设备的不同要求及特点设置相应的空调形式,及预留条件。他最后概括,暖通空调专业在医院设计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手术室、排除有毒有害气体科室、价格昂贵的大型医技检查室和治疗室,空调、通风的设计尤为重要。暖通设计需要了解各个科室的需求,设备的要求,将暖通空调设计与工艺融为一体,才是一个优秀的设计。
第九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副院长设备所所长崔晓刚,演讲题目是《医疗建筑病房电气设计》。医院病房区域电气设计在满足规范条文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使用的灵活便利,电气系统设计宜简单可靠;医疗信息系统(HIS)建设应覆盖病房区域,信息网络终端插座设置应便于使用。医护对讲系统、病房视频系统可采用数字化产品,充分利用网络综合布线基础,达到数字化、智能化病房建设的要求。病房使用频率很高,需要满足休息、治疗、护理、清洁的多种功能,房间内照明、电源插座、信息终端、气体接口、呼叫对讲设备结合室内精装设计合理布置。医院病房配电系统可分为普通电源和医护工作电源。护士站电源、处置室和综合病房医疗带电源为医护工作电源,按二级负荷设计,采用双路电源供电,集中设置双电源切换配电箱。走廊清洁电源和服务间电源按三级负荷设计。每间病房内电源回路宜独立设置,电源分支线路应采用无卤低压阻燃A类铜线导线。综合医疗带上安装的插座和照明需设置剩余电流30mA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宜设置接地端子。插座面板按照用途可选彩色面板以示区别。病房内空调温控器宜采用网络智能温控器,便于护士站集中监控管理。
第十位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气副总工程师王磊,演讲题目是《医疗建筑电气设计中,电击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在医疗建筑中通过风险管理的方法去指导电气设计,从而减少人员电击事故发生的风险。医疗建筑内部的人员类型复杂、包括大量儿童、老年人、病患等非完全行为能力人,且建筑中各种人员流线相互交叉,在诊室、病房中存在大量的电气设备,很多生命支持设备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高。由于这些特点,导致医疗建筑与其他普通民用建筑相比,其发生人身电击的风险更高,且一旦发生人身电击安全事故,其危害更为严重。为了能减少安全风险,防止事故的发生,在电气设计中可以利用风险管理的手段。他介绍了在设计中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首先通过风险识别,可以确定医疗建筑中电击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在于直接接触事故和间接接触事故。然后针对两类事故发生后导致的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估。从防止故障发生和减少故障后果两个途径处理风险,从而在电气设计中规避风险。最后进行剩余风险识别,判断采取各类措施后的效果是否能够满足安全要求。在介绍中,他以间接接触中的绝缘损坏为例,详细说明了风险管理中如何利用故障树、事件树和蝴蝶结法系统梳理存在的风险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发生人身电击事故。为安全、可靠、合理的医疗建筑电气设计提供了参考。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主创建筑师李炎主持论坛,在他的主持下,两组各5位嘉宾先后与听众就医疗建筑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建华副院长也参加论坛,他对论坛从建筑创作、医疗工艺设计、一直到工程实现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的演讲十分肯定,也表达了对医疗建筑设计的发展寄予厚望。
最后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姚红梅代表专场论坛的协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分享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参加论坛的各位同仁。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将始终秉承着开放共享的态度,欢迎大家会后继续交流学习,同时会一贯坚持“精心设计,创建精品,超越自我,创建一流”的设计理念,以院庆60周年为起点,继续为社会、为医院提供更好的服务。
会后嘉宾合影
上级单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
协作单位:清华同衡规划院 清华建筑设计院 清尚集团 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清安地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
2018-2018 清控文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309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