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以梁思成先生为主任委员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三校调整建设计划委员会”成立,清华大学全体建筑系师生即参与到校园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中。至1958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定位为“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实习服务,使之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深耕于教育建筑和建筑教育。值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院”)成立60周年之际,“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活动分论坛“共享·传承·创新——教育建筑访学专场论坛”在清华大学绿色报告厅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出席论坛。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三分院院长、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姚红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院关肇邺院士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程晓喜,清华院第三分院副院长莫修权,清华院第二分院副院长、分院总建筑师陈若光,清华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副所长黄献明,清华院第三分院建筑一所副所长王彦,清华院第三分院工作室主任姜娓娓,清华院第四分院建筑师李文虹,分别就教育建筑实例、教育建筑设计的发展及理念等主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论坛首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致辞。刘玉龙副院长概括道,自1958年清华院成立以来,校园建设和教育建筑一直是最重要的传统设计主题。经过这60年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秉承着设计和研究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目标,以研究促进设计,以设计推动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致辞。关先生曾在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一年,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出国交流的学者和建筑师之一。关先生回忆了自己在建筑学专业领域的求学经历,认为对建筑学专业的热爱是清华院能保持进步的原因。建筑学本身要适应社会问题、民族文化、艺术追求,学习建筑学除了要打好基础,更需要广泛涉猎。
第一组4位嘉宾基于各自的访学经历,围绕美国的教育建筑实例展开了演讲与讨论。
莫修权 | 清华院第三分院副院长
洛杉矶职业院校规划与建筑探寻
通过研究分析洛杉矶地区九所社区学院的教育体制、生源及校园规划,可以发现其充分体现了职业化、地域化、产业化、开放性和共享性等方面的特点;考察这些特点及其对土地利用、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美国的社区学院无论是学制还是规划建设上都体现了与我国职业院校很多不同的特点,颇多方面值得我国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一方向上加以借鉴。
李文虹 | 清华院第四分院建筑师
城市中的美国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是建立在服务社区理念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它和人们居住生活的社区发生着密切关系,也和城市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发言通过对四个具体案例的分析,说明了社区学院完全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存在于城市之中,并采取各种积极策略去与城市和谐共处。只要采取正确的选址和适当的建设形式,城市中的社区学院不但能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还能激发出城市活力,获得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双赢。
姚红梅 | 清华院第三分院院长
美国校园STEM学科空间的设计研究
STEM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数学(Mathematics)首字母组成。发言通过对普林斯顿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两个学校的五栋建筑的案例分析,表达了关于尊重、创新、开放的三个观点,总结了公共空间设计的五个趋势。尊重、创新、开放不仅是STEM学科空间应该包含的元素;也是从事STEM学科研究必备的素质;同时应该更是作为一个好的建筑师所应具备的品质。
黄献明 | 清华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副所长
美国大学校园规划考察: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可持续规划实践
“校园开放与社区融合”是美国大学可持续规划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而从广义的角度看,“可持续”对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而言,似乎从来就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了其发展的整个过程。这大概就是“绿色校园”的应有之义——它不是人们构思出来的“乌托邦”,不是由紧凑发展、混合开发、绿色建筑、可再生材料应用、环境污染控制、水资源优化、节能管理等一堆枯燥的“可持续”策略堆砌而成的校园,而应该是一个依托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活动,以健康宜居为目标——包括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社区人文环境和谐发展在内——更为美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组的4位嘉宾就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问答互动。之后第二组的4位嘉宾就教育建筑设计的发展及理念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程晓喜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院关肇邺院士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校园建筑的生长与更新
校园的生长是一种常态,国内高校前一阶段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以新建校园为主,但国内外具有一定历史积淀的校园中,随着学科本身的逐步发展更迭,校园物质空间的扩展更新也持续发生。这种更新模式对于当今发展降速阶段的中国具有更加突出的参考意义。改扩建项目与校园新建筑一起成就了历史校园的发展更新,促使校园空间活力永驻。
王彦 | 清华院第三分院建筑一所副所长
回归城市的大学校园
英国传统的大学校园多选址于城市之中,学校设施与城市彼此交融混合;20世纪初受到了美国影响,出现一批位于城市郊外的独立校园型大学。自1960年代后,校园又开始出现向城市回归的倾向,出现了一批位于城市郊外的紧凑型步行校园,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发展、高等普及化、人文主义兴起等因素引发的培养目标转变的一种体现,当代大学转向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活成为人生成长的一部分,鼓励校园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城市型校园成为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以东安格利亚大学校园规划为例,从规划的总体结构、动线组织、功能混合、建设分期、装配式建造等方面进行讨论,在规划工作中体现了当时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反思,也成为探讨城市及社区规划设计的新思路的实验田。
陈若光 | 清华院第二分院副院长、分院总建筑师
开放空间的学校
东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空间的不同要求,必然影响到校园形态与建筑空间。美国的教育思想吸收融合了英国古典精英型教育思想,德国研究型大学教育思想,法国国民普及型教育体系,美国本土民主平等和实用型教育理念,体现了西方古典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和成功实践。他重点论述了西方开放式教育空间、开放式校园空间、校园空间融入城市空间的几个案例,引发了听众对国内大学校园开放措施的思考。
姜娓娓 | 清华院第三分院工作室主任
连接
建筑作为媒介,连接着使用它的人和它所在的场所。一座建筑的成功不在于它本身的样貌如何,而是它能够和所在的场所、所使用的人之间产生内在的幸福的联系。它自身不必要去凸显,而是不起眼的、低存在感的、甚至消失的。
第二组的4位嘉宾就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问答互动。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分院主创建筑师祝远主持了论坛,两组各四位演讲嘉宾先后与在场听众就国外校园规划建设对国内的启示、开放校园的利与弊、职业学院和社区学院在我国的建设发展、教育及教育建筑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和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对谈和问答。
最后,第三分院姚红梅院长作为协办方,感谢各位主讲嘉宾前来参加此次活动并分享经验,感谢到场听众的热情支持与参与。第三分院作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连续三年获得“最佳创优团队”的分院,一直在坚持生产的同时不忘学术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尤其擅长教育文化建筑和医疗健康建筑的设计与研究。每个月第三分院的建筑师都会组织学术沙龙,姚红梅院长表示,三分院持有开放的心态,欢迎大家参与到学术活动中,共同交流提高。姚红梅院长还表示,愿以设计院建院60周年为新的起点,与她的团队一道,坚持“精心设计、创作精品、超越自我、创建一流”的设计理念,用对建筑的热忱与执着,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设计与服务。
演讲以其紧扣时下民众关心的议题、与实践的结合、详实的实操经验及实际案例解说,得到了到场听众的积极反响,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收尾,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暨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共享•传承•创新——教育建筑访学专场论坛”圆满结束。
上级单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
协作单位:清华同衡规划院 清华建筑设计院 清尚集团 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清安地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
2018-2018 清控文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309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