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资讯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华诞·活动预告

发布时间:2018-09-13 10:37    人浏览   作者: 时间:2018-09-13 10:37  人浏览  作者: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014.jpg

清华建筑设计实践60周年

清华大学在1958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其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实践平台,并服务于刚刚建立的年轻共和国的发展建设。2018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迎来了60周年华诞。在这一甲子的岁月中,清华设计院与国家一起经历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起伏转折,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演进的见证。值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院6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清华建筑设计实践60周年“活动,邀请中国建筑界的各方人士与机构共襄盛举,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讲座和出版等活动,回顾自身的发展历程,与建筑界一起反思和总结60年来中国建筑设计事业的进步,分享建筑设计的研究、实践与思考,以期继续为祖国的发展服务,为建筑学术和实践进步服务。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143.png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148.jpg

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媒体:《住区》、《世界建筑》、 Archdaily

时间:2018年10月25日-2018年11月25日

地点:清华大学大礼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中心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01

华诞初衷


清华大学在1958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为其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实践平台,并服务于刚刚建立的年轻共和国的发展建设。2018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迎来了60周年华诞。在这一甲子的岁月中,清华设计院与国家一起经历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起伏转折,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演进的见证。值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院6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清华建筑设计实践60周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暨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活动,邀请中国建筑界的各方人士与机构共襄盛举,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讲座和出版等活动,回顾自身的发展历程,与建筑界一起反思和总结60年来中国建筑设计事业的进步,分享建筑设计的研究、实践与思考,以期继续为祖国的发展服务,为建筑学术和实践进步服务。


02    

发展历程



自1958年成立至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经历了整整60年的历史。回望它的初筑,磨砺,重生,成长,传承,继续攀登……形成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足印。一代代清华建筑人的坚定和汗水,走出了今天设计院的千人规模,造就了“清华精神”。



1958-1967  

初筑

如吴良镛先生所说的创建初期的条件就是没有什么条件,前辈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执着、坚韧、创下了当时的一批独特的建筑风格,奠定了清华设计院的基础,也磨砺出了清华人的精神和态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58年7月,根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三校调整建设委员会,清华基建委员会,建筑服务设计部在1951到1958年奠定的建筑团队和实践基础,清华大学建筑、土木两系联合成立清华大学土建设计院。


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响应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清华设计院在建筑创作中努力寻找属于新国家的设计语言,通过建筑文化构建新的国家与民族认同,为一个新的时代发声。承担或参与设计了清华大学主楼(东主楼、西主楼及中央主楼)、精密仪器系大楼(9003大楼)、“国庆十大工程”中的四个项目(人民大会堂、大剧院、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央科技馆)、军委学习馆、解放军剧院、中国美术馆和北京密云水库等配套工程。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152.png

清华大学主楼



1968-1977 

磨砺

有时沉淀就是安静得看起来像沉默,但他的背后是坚持、是磨砺,更是期待着一次新的绽放。

 

1975年建工系教师和学生,结合“开门办学”,参加北京“前三门”大街高层住宅楼和办公楼工程设计。承接并完成了石家庄火车站、泰安火车站设计,参加了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方案竞赛、北京饭店新楼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1971年-1976年期间,完成了近30项校内工程设计任务。

 

1976年9月,吴良镛、王炜钰、高亦兰、徐伯安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工作。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156.png

1977年,在毛主席纪念堂现场设计组工作期间合影

左起:吴良镛、朱金铨、高亦兰、徐伯安、王炜钰等



1978-1987 

重生

经历了涅槃与重生,设计院迎来了更多的机遇、挑战和责任。

 

1980年,经学校决定,设计院更名为清华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汪坦任院长。


1981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由国家建委印制的“勘察设计证书”,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一批勘察设计单位


1986年设计院与核研究密切配合完成5MW低温供热实验堆工程设计。该工程获得1993年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1987年完成设计,1991年竣工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三期,获1993年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优秀金奖,建筑以一种典雅得体的形式,与清华大学历史悠久的核心区环境融为一体,代表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文人气质,是清华大学设计院此类设计实践中的代表与翘楚。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205.jpg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三期



1988-1997 

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重要的项目接踵而来,亚运会拳击馆、育新花园、上海天目广场等等,这些建筑和一个个荣誉的创造者正是这些图集中我们熟悉的面孔。


1989年,校务委员会通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章程”,胡绍学为独立法人,设计研究院是企业化管理的独立经济实体。

 

1989-1993年,由吴良镛主持北京菊儿胡同类四合院住宅规划与设计,一期及二期于1994年全部竣工。1991年先后获教育、建设部、北京市多个奖项,1993年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201.jpg

菊儿胡同类四合院住宅规划与设计


1993年2月,经国家工程勘察设计资格审查委员会批准,院获得建筑甲级工程设计证书、水利水电乙级工程设计证书和工程设计收费资格证书。作为国家甲级设计院持证进入全国设计市场


在这段时期,中央美术学院迁建工程、天桥剧场翻建工程,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等等这些优秀的建筑,带来了一个个奖项和荣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前辈为楷模与根基,在发展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998-2007 

传承


千禧的世纪交替之时,前辈们递来了接力棒,同时他们并没有卸下自己的担子,而是依旧在发光发热。后辈们更是不敢松懈,以提高设计的质量,去挑战更高的难度。这十年间,是设计院项目最多,任务最重,也是成绩最显著的时期。

 

1999年, 设计研究院和建筑学院联合组建设计组参加中国国家大剧院方案国际竞标,经五轮投标,最终法国巴黎机场公司方案(由设计院配合设计)中标。

 

2001年,吴良镛、关肇邺获建设部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关肇邺、胡绍学获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2002年9月,院承接我国南极科考中山站、长城站、“十五”能力规划与设计任务。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210.jpg

中国南极中山站


 2008年,12座奥运会场馆中,设计研究院奥运工作团队共参与设计竞赛7项,中标3项(北京射击馆、北京飞碟靶场、北京柔道跆拳道比赛馆)。迎接2022年冬奥会,设计院的将再次全力以赴。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214.jpg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馆


除了国家荣誉事件外,我们也在国家需要清华建筑人担负使命的时刻——5·12汶川大地震后,响应教育部及学校的号召,派出了工作小组,成都进行勘察和鉴定工作,并牵头其他兄弟院校,编制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小学设计导则及推荐图集》。



2008-2018 

攀登

呼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对文化建筑领域的探索不曾止步。来到了今天,设计院不仅愈发丰满了,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10年11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获教育部批准进行改制,于2011年1月5日改制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院优势在于高水准的学术平台、精英人才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企业管理。近年来,设计并建成的工程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设计奖达三百余项,位居全国甲级院前列。

 

设计院先后承办过多次百人以上的国际会议,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法国、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和业主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计划于2019年7月28日竣工的亚投行总部永久办公项目,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B27-2地块,是奥林匹克公园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北京市的新地标。


北京冬奥会,这样的国家大事件,总是少不了清华的身影,凭借着丰富的体育建筑设计经验,北京冬奥会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开工,这次项目遵从Recycle(循环)、Renew(再生)、Reuse(再利用),持续发展的理念。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218.png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


回顾后的一个转身,就是面向未来。在更好的建筑氛围与条件下,通过我们的努力,未来的轮廓逐渐清晰可见。我们更希望通过自己今天的努力,从学术到环境都能持续地惠及我们的后辈。


03

院庆展览

6X10一所大学设计院的现代建筑史

 时间:2018年10月25日-11月25日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在现代建筑史中,大学与设计院相互制约并相互激发,在不同时期交替担任着传承者或革新者的角色,推动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当其中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就会酝酿变革;当一方狂飙突进,另一方就会视传承为己任。1958年,拥有建筑学专业的一批中国大学成立了自己的设计院,大学与设计院第一次被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界一个特殊的现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自此,大学设计院的发展就和中国现代建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6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60周年之际,策划了这个名为“一个大学设计院的建筑史”的展览。因为,当我们回首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这六个十年,会发现其研究与实践与中国社会经济的脉动、城乡建设的发展、设计思潮的起伏密切相连。既反映着中国这60年的建筑实践,也呈现了中国建筑学术的发展。因此,这既是一个大学设计院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的一个缩影。


04

活动计划



院庆主题活动

6X10 一所大学设计院的现代建筑史 展览开幕式

时间:10月25日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暨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 开幕论坛

时间:10月25日     

地点:清华大学大礼堂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 员工表彰大会

时间:10月25日

地点:清华大学大礼堂



院庆平行活动

2018中挪建筑论坛:体育场所精神——冬奥设施与城市发展

主办:挪威驻中国大使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住区》杂志社

时间:09月18日

地点: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


提升建筑品质 创建绿色学校——第三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国际研讨会

主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协办:中国绿色校园设计联盟

承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时间:10月26日

地点:清华大学大礼堂


设计研究:前沿进展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时间:10月27-28日

地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院庆分论坛

10月08日 | 装配式建筑-雄安实践分论坛

10月10日 | 清华设计院院聘院士讲座及挂牌仪式

10月18日 | 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10月19日 | 新时代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运营关键技术研讨

10月30日 | 会展建筑分论坛

11月27日 | 公共建筑后评估分论坛


05

院庆logo


微信图片_20180913104223.jpg



06

媒体合作及企业合作联系方式

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组委会

010-62789996

thad_branding@thad.com.cn


“清华建筑设计实践60周年”系列活动即将开启,更过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内容来源: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上级单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

协作单位:清华同衡规划院 清华建筑设计院 清尚集团 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清安地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


2018-2018 清控文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30971号-1

  • 首页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