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产业风采丨清华建筑设计实践60周年 · 经典作品(篇四之一)

发布时间:2018-08-31 16:41    人浏览   作者: 时间:2018-08-31 16:41  人浏览  作者: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536.jpg
内容来源: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清华大学在1958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其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实践平台,并服务于刚刚建立的年轻共和国的发展建设。2018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迎来了60周年华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与国家一起经历了社会与经济的起伏转折,成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与城乡发展的亲历者,一批批建筑设计师为中国的建筑设计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创作了大量在中国当代建筑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回顾过去, 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展望未来,蓝图美好,重任在肩。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让我们新一代清华建筑设计师扎实工作,锐意创新,携手奋斗,谱写新的和谐篇章,共铸新的辉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六十甲子纪念日来临之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特地推出《历史回顾篇》《经典作品篇》,回顾自身的发展历程,与业界同仁一起反思和总结60年来中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历史,分享建筑设计领域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以期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继续推进建筑设计学术与实践的繁荣进步。


经典作品篇四之一

——发展时期(1989-2000)


作品总览


001.jpg


002.jpg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11.jpg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分二期建成。1919年首次由美国建筑师享利·莫菲设计,1931年由杨廷宝先生设计第二期。它与第一期建筑风格一致,联成L形,浑然一体,对校园的核心建筑大礼堂形成衬托之势,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一项杰作。


新馆即第三期,开始设计于1983年,1991年建成,与前两期建筑相连。第三期建筑面积22000m2,约为前两期建筑面积之和的三倍,在清华老校园中是第一个庞然大物。设计者没有利用这条件自我突出,也拒绝了使用方提出的“三统一”模式——类似仓储式超市式的设计,坚持了“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先人的优秀创造”的理念。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15.jpg

新馆将高达五层的高大体量退到后面,而以与老馆相同的二层部分放在前面,继续起到了对礼堂的衬托作用;把主要入口不是按一般做法置于明显突出的位置,而是隐退到庭院之内,以避免对老馆入口形成抢夺或压倒的态势;建筑段落的分划与老馆大至长短相似,以取得尺度上的统一;外墙使用清华园老区统一的红砖,灰色瓦顶,门窗形式根据结构经济和阅览室家俱模数做了必要的调整和革新,取消了挑檐下复杂的牛腿等装饰;几个主要入口处采取了大面积玻璃和砖拱形符号。这样,新馆就在空间、尺度、色彩和风格上保持了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色,富于历史的连续性,但又不枸泥于原有的建筑形式,而透出一派时代气息。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19.jpg


新馆以检索大厅为中心,各主要开架阅览室均围绕大厅布置。当读者步入馆门,经过大楼梯进入大厅时,可透过玻璃看到四周多层环绕的书架,作为进馆后的第一印象,将产生进入知识宝库的心理,而激发起努力读书的热情。新馆内外布局严谨,形象朴素而端庄,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


003.jpg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23.jpg

设计最初是对于北京旧城传统格局的探索,北京旧城有着清晰的城——大街坊——街坊——四合院的结构体系,居住区由一套“鱼骨式”的交通体系相连,为促进旧城更新改造,并延续和保护这一传统格局,1978年起,我们对北京市旧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到1979年,形成了居住区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之后,又进行了很多轮“新四合院”模式的探索,在保持旧城风貌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其容积率,使其提高到与当时公寓住宅基本相当的程度,最终形成了一个容积率1.2,建筑密度75%的新四合院模型。1987年,北京旧城整治及新四合院等研究成果参加了伦敦“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国际学术会议,图版和模型先后在英国、西德、加拿大展出,获得了一致好评。


1987年,在北京市住房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协助下,该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旧城危旧房改造,并选定了菊儿胡同作为住宅调查及居民参与改建研究的试点。该地位于旧城中心偏北,西临南锣鼓巷,与北京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大街为一街坊之隔。第一期试点选择了最破旧的7个院落进行改造,红线范围为2090平方米,居住44户,约139人。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27.jpg

新四合院的设计跳出了北京一般四合院的构成模式,吸收苏州、福建、广东居民中大宅第构成的方式,即由若干套院组成四合院住宅院落群。建筑形式尝试既与传统建筑文脉相承,又符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的清新、简朴的风貌。既有传统的平房四合院,加以修缮改进后,整体或部分得以保存者,又有这种两三层的新四合院相搭配,不仅使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又可促使具有时代感和地方建筑特色的新艺术环境的逐步形成。一期项目获得了成功后,又于1990年开始进行第二期的建设,到1993年完工,二期总面积1.14公顷。


工程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一种新途径,传统的四合院住宅格局得以保留并加以改造,避免了全部拆除旧城内历史性衰败住宅,并探索了一种历史城市中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


004.jpg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31.jpg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总建筑面积为15000㎡,是清华大学主楼前新教学区首批建成的教学楼之一,教学楼与几乎同时建成的清华大学建筑馆以及清华大学主楼共同为合成清华大学主楼前广场空间,为新教学区的整体布局奠定了基本格局。


设计力求在比较严整的规划布局中,营建出比较丰富活泼的外部空间,与对面的建筑馆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并在建筑造型上运用虚实对比手法,赋予建筑物一种简洁典雅的气质。


教学楼建成使用后,各方面反映良好,被誉为优秀的教育建筑设计。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35.jpg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39.jpg

006.jpg

育新花园住宅小区是国务院、北京市为解决中央部、委在京高校教师住房而策划建设的新家园。1993年初规划设计,同年施工, 1996年基本建成,在9月8日教师节前夕举行了隆重的入住仪式,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小区题写园名。


小区建设适应高层次、高品味的高校教师居住的需求,规划设计考虑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实用经济、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努力创造一个高雅、幽静、简朴的富有文化、绿化、美化和现代化的良好居住环境的规划理念。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43.jpg

小区规划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卫生、人流交通、环境防卫等要求,因地制宜,总体布局以公共绿地为中心,形成中心环岛花园。在中心花园的南北两端布置文化中心和托儿所、幼儿园,为老人、儿童提供宜居的生活休闲空间。


花园中心设有同心园的音乐池,提供小区居民交往、健身、娱乐的场所。花园周边规划6个不同特色的住宅组团和一个育新学校,组团空间灵活布局,高多层住宅和低层公建围合,点条结合,北高南低,疏密有致,错落有序,丰富的天际轮廊线,增加了小区景观风彩,使小区形成建筑多样、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跨世纪的高校教师住宅小区。


小区公用设施配套齐全,建有集中供暖的锅炉房、变电室、煤气站、公厕、垃圾站等,每户配有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利用地下室出口零星布置居委会送报取奶站。

微信图片_20180831161647.jpg

小区商业服务网点布置成外向型,沿小区北侧西三旗路连续布置百货、食品、邮局、银行、书店、餐饮等形成一条街,在小区南端辅助设有食品、百货小商店,方便住户“出门买零”,“上街买全”的购物服务。商业网点集中布置,相对独立,减少小区内院的干扰,有利小区封闭式的物业管理,提高环境质量、安全、卫生、幽静创造条件,又兼顾为街区行人服务,发挥配套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园内绿化点线面结合,设有宅旁绿地、组团绿地和中心绿地,突出中心花园的绿化空间环境,园林绿化按6个住宅组团命名的玉兰园、紫薇园、海棠园、月季园、丁香园和迎春园,种植观赏树和配景树木,大量种植草地、花卉灌木,使小区建筑融合在绿化环境之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青。步移景异,心旷神怡。人均公共绿地2.2平方米,小区绿地覆盖率高达44.4%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住宅小区。育新花园落成时北京日报记者称赞为园丁们安居的大花园。


经典作品均选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参加2009年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评选活动的项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是授予建国60年来不同时期我国现代建筑优秀代表性作品的最高奖项。




上级单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

协作单位:清华同衡规划院 清华建筑设计院 清尚集团 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清安地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


2018-2018 清控文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30971号-1

  • 首页
  • 电话